
| HOME > 最新消息 | 
|  | 
|  | 最新消息 | 

[ 回上頁 ]
					EMI電磁干擾是什麼?電子產品中不可忽視的隱形殺手
[2025-10-13]
					一、什麼是 EMI 電磁干擾?
	在現代電子產品密集的時代裡,emi電磁干擾(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) 已成為產品設計與品質控制中最關鍵的議題之一。
	簡單來說,EMI 是由電流或電磁場產生的雜訊,會干擾周圍電子設備的正常運作。當手機訊號忽然中斷、電腦螢幕閃爍、甚至醫療儀器出現誤判時,背後都有可能是 EMI 在作祟。
二、EMI 電磁干擾的來源與類型
	EMI 來源可分為兩大類:
	自然來源:例如雷電、太陽風、宇宙射線等。
	人為來源:包括電源線、馬達、無線通訊設備、高頻電路等。
	根據傳導方式,EMI 又可細分為:
	傳導干擾(Conducted EMI):沿著導體傳播,如電線或電纜。
	輻射干擾(Radiated EMI):以電磁波形式在空氣中散播,常影響距離較遠的設備。
三、為什麼需要防止 EMI 電磁干擾?
	隨著智慧手機、車用電子、5G 裝置與物聯網產品的普及,電子元件的密度愈來愈高,EMI 問題也愈加嚴重。
	若缺乏良好的電磁防護,可能造成以下問題:
	系統效能降低、資料傳輸錯誤
	產品穩定度下降、使用壽命縮短
	無法通過 EMC(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)法規測試
	對其他設備或人體產生安全疑慮
	因此,各國皆制定嚴格的電磁相容(EMC)規範,如 FCC、CISPR、CE、BSMI 等,要求產品在特定環境下不能產生或承受過高的 EMI 干擾。
	四、常見的 EMI 防護與抑制技術
	為了降低電磁干擾,設計階段就必須導入 EMI 抑制策略。常見方法包括:
	屏蔽材料(Shielding)
	透過導電金屬網、銅箔、鋁箔或鍍鎳材料包覆關鍵電路,隔絕電磁波。
	接地與濾波設計(Grounding & Filtering)
	正確的接地配置與濾波器設計可有效阻擋雜訊傳導。
	電路板佈局優化(PCB Layout)
	控制訊號走線長度、減少回路面積、分層隔離,是高頻產品的關鍵。
	吸波材料(Absorber)
	常見於汽車電子與 5G 通訊設備,可吸收高頻雜訊能量,降低干擾影響。
	這些技術不僅能提升產品穩定性,也能幫助企業順利通過認證檢測。
五、EMI 測試與驗證的重要性
	在產品正式量產前,進行 EMI/EMC 測試是確保品質的必要步驟。
	測試內容包括:
	傳導干擾測試(Conducted Emission Test)
	輻射干擾測試(Radiated Emission Test)
	靜電放電(ESD)抗擾度測試
	透過這些測試,可提早發現潛在干擾源,避免上市後發生功能異常或退貨問題。
六、結語:從設計階段就做好 EMI 防護
	EMI 電磁干擾看不見、摸不著,卻是影響電子產品穩定性的最大隱形風險。
	從電路設計、材料選擇到測試驗證,每一個步驟都與 EMI 控制息息相關。
	唯有在產品研發初期就導入電磁防護觀念,才能打造真正安全、穩定、可靠的智慧科技產品。


















